Product category
轻质石油产品(如汽油、煤油、柴油等)的浊点(低温下开始出现浑浊的温度)和结晶点(低温下出现结晶且升温后不消失的温度)是衡量其低温流动性的关键指标,直接影响产品在寒冷环境中的使用性能。以下是轻质石油浊点结晶点测定仪的详细使用方法,包含原理、操作步骤、注意事项等核心内容,适用于行业标准(如 GB/T 6986、ASTM D2500 等)要求的测定场景。
一、测定原理先明确
浊点测定:将样品在规定速率下缓慢降温,当样品中因蜡质等组分开始析出微小晶粒,导致液体由透明变为浑浊时,记录此时的温度即为浊点。
结晶点测定:在浊点基础上继续降温,直至样品中出现肉眼可见的明显结晶;随后缓慢升温,记录结晶消失时的温度,重复 2-3 次,取结晶不消失的温度作为结晶点(若升温后结晶仍不消失,需重新取样)。
测定仪的核心结构包括:低温制冷系统(控制降温速率)、样品试管(盛装样品)、温度传感器(精准测温,精度≤0.1℃)、搅拌装置(保证样品温度均匀)、观察窗口(便于观察状态变化)。
二、使用前准备:3 步确保仪器就绪
1. 样品准备:保证代表性
取样:按 GB/T 4756(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)从待测试样中取均匀样品,避免样品分层或含杂质(若有杂质,需用 0.45μm 滤膜过滤,防止干扰结晶观察)。
装样:将样品缓慢倒入专用样品试管中,液面高度需符合仪器要求(通常为试管容积的 2/3,避免降温时样品膨胀溢出),且试管内壁需洁净、无油污(油污会吸附蜡质,导致结果偏低)。
2. 仪器检查:排除故障隐患
硬件检查:
确认制冷系统(如压缩机、冷却液)正常:若为冷却液循环型仪器,需检查冷却液液位(如乙醇 - 水混合液、乙二醇溶液),不足时补充至规定刻度;若为压缩机制冷,需确认电源、散热风扇正常,无异常噪音。
温度传感器校准:使用或每月需用标准温度计(精度 0.01℃)校准
搅拌装置:开启搅拌,确认搅拌子转速均匀(通常 300-500r/min),无卡顿或偏心(搅拌不均会导致局部温度差异,影响结果)。
环境控制:测定环境温度需稳定在20-25℃,避免阳光直射、通风口直吹仪器(环境温度波动会干扰制冷速率,导致降温不均匀)。
3. 软件 / 参数设置
开机:接通仪器电源,打开主机开关,进入操作界面(部分仪器为触摸屏,部分为按键式)。
设置参数:
样品类型:选择对应的轻质石油品类(如汽油、煤油),仪器会默认匹配标准降温速率。
温度范围:根据样品预期浊点设置(如柴油浊点通常在 - 10~5℃,可设置制冷温度为 - 20℃,避免过度降温损伤仪器)。
搅拌速率:默认 300r/min(可根据样品黏度微调,黏度大的样品可适当提高至 400-500r/min)。
三、核心操作步骤:先测浊点,再测结晶点
步骤 1:安装样品试管,启动预冷
将装样后的试管放入仪器的样品冷却腔中,确保试管底部与温度传感器探头紧密接触(若有间隙,需用导热硅脂填充,保证测温精准)。
关闭观察窗口,点击界面 “开始预冷",仪器进入自动降温模式,此时搅拌装置同步启动(搅拌可避免样品局部过冷,防止 “假浊点" 出现)。
步骤 2:观察并记录浊点
当样品温度降至预期浊点 10℃ 时,降低降温速率至 1-2℃/min,同时通过观察窗口(建议在柔和白光下观察,避免强光反射干扰)密切关注样品状态。
观察方法:每降温 0.5℃,轻轻倾斜样品试管(倾斜角度 45°,避免样品溅出),观察液体是否由透明变为 “雾状浑浊"(即肉眼可见微小颗粒,且放置 10s 内不消失)。
记录:出现稳定浑浊时的温度,即为浊点(需精确至 0.1℃,如 “4.2℃")。
步骤 3:继续降温,测定结晶点
浊点记录后,保持降温速率 1-2℃/min,继续降温,观察样品中是否出现明显结晶(通常为白色针状或絮状固体,肉眼可清晰分辨)。
当出现结晶后,立即停止降温,切换为 “升温模式",设置升温速率 1-2℃/min,密切观察结晶变化:
若升温过程中,结晶逐渐溶解并消失,记录此时的温度(记为 T1);
再次降温至 T1 以下 0.5℃,观察是否重新出现结晶;若出现,再次升温,记录结晶消失温度(记为 T2);
重复 2-3 次,直至两次结晶消失温度差≤0.2℃,取的结晶不消失温度作为结晶点(例:若 T1=3.8℃,T2=3.7℃,则结晶点为 3.7℃)。
特殊情况:若升温至浊点温度时,结晶仍未消失,说明样品已过冷,需重新取样测定(避免结晶吸附在试管壁,影响下次观察)。
步骤 4:测定结束,数据保存
结晶点记录后,停止仪器运行,关闭制冷和搅拌,将样品试管取出(注意低温试管避免直接接触皮肤,防止冻伤)。
在仪器界面上保存测定数据(包括样品名称、日期、浊点、结晶点、操作人员),可导出 Excel 报表或打印纸质记录(符合实验室数据追溯要求)。
四、仪器维护与保养:延长寿命 + 保证精度
样品残留清理:
每次测定后,立即将样品试管取出,倒出残留样品,用石油醚(或乙醇)冲洗试管内壁 2-3 次,再用去离子水冲洗,最后放入烘箱(60-80℃)烘干,避免蜡质残留影响下次测定。
冷却腔内部若有样品溢出,需用无尘布蘸乙醇擦拭干净,防止腐蚀金属部件。
制冷系统维护:
压缩机制冷型仪器:每 3 个月清洁散热片(用压缩空气吹除灰尘,避免散热不良导致制冷效率下降);每年检查制冷剂压力,不足时联系厂家补充(不可自行添加,防止制冷剂泄漏污染)。
冷却液循环型仪器:每 6 个月更换一次冷却液(避免冷却液变质、结冰膨胀损坏管道),更换时需排空旧液,用去离子水冲洗管道后再加入新液。
传感器校准:
温度传感器每 6 个月用标准低温槽(精度 0.01℃)校准一次,校准点需覆盖常用测定温度范围(如 - 20℃、0℃、10℃)。
长期不用保养:
若仪器停用超过 1 个月,需排空冷却液(循环型),关闭电源,用防尘罩覆盖仪器,放置在干燥、通风环境中(避免潮湿导致电路板短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