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duct category
凝点倾点测定仪的检测原理,核心是模拟石油产品的低温储存 / 使用环境,通过精准控温与流动性观察,判定其低温流动性临界指标,本质基于石油产品的低温物理特性变化规律:
一、核心物理基础
石油产品(如柴油、润滑油、原油)中含石蜡、胶质等成分,随温度降低会发生两个关键变化:
黏度逐渐增大,分子运动阻力增加;
石蜡等成分会逐渐析出蜡晶,当蜡晶数量累积形成网状结构时,会阻碍液体流动,最终导致样品失去流动性。
凝点和倾点的检测,本质是通过人工模拟低温环境,捕捉 “样品从可流动到不可流动" 的临界温度(或临界状态对应的温度)。
二、分指标检测原理
1. 凝点检测原理
遵循 GB/T 510、ASTM D97 标准,核心是 “降温停流 + 升温复流" 的双向判定:
仪器通过冷浴系统将样品按标准速率(1℃/ 分钟)降温,使样品温度逐步接近预计凝点;
降温过程中,样品蜡晶不断析出、聚集,当蜡晶网状结构足以支撑液体重量时,样品停止流动;
此时将样品升温 2℃,若蜡晶网状结构被破坏,样品恢复流动,该温度即为凝点(本质是样品 “能流动" 与 “不能流动" 的临界温度点)。
2. 倾点检测原理
遵循 GB/T 3535、ASTM D97 标准,核心是 “降温梯度 + 流动" 的单向判定:
样品经预热后,按标准速率(3℃/ 分钟)降温,模拟实际使用中温度逐步降低的场景;
当样品温度降至某一梯度时,通过仪器自动倾斜装置(或人工操作)将样品试管倾斜 45°,观察规定时间内(5 秒)是否流动;
若样品在 5 秒内不流动,说明其黏度已增大到无法克服自身重力流动,该温度前一个 3℃梯度的温度即为倾点(反映样品在低温下 “能否顺利流动" 的温度阈值)。
三、仪器技术支撑原理
测定仪的核心技术是 “精准控温 + 标准化观察",确保原理落地:
智能控温系统:通过制冷模块与温度传感器,精准控制冷浴降温速率(误差 ±0.1℃),避免降温过快 / 过慢导致蜡晶析出异常,保证检测条件一致性;
标准化观察机制:配备高清观察窗口、自动倾斜装置,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判断误差,确保 “流动 / 不流动" 的判定符合标准要求;
数据追溯设计:自动记录温度变化曲线与判定节点,让检测过程可追溯,符合石化行业质控、研发的合规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