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duct category
液体石油产品烃类测定仪(常用型号如 SH/T 0109、ASTM D1319 标准对应的仪器)的核心工作原理是 基于烃类分子极性差异的吸附分离 + 荧光指示剂显色定位,最终通过测量各烃类色带体积占比,实现饱和烃、烯烃、芳烃(部分标准含胶质)的定量分析。其本质是 “吸附色谱分离" 与 “可视化检测" 的结合,具体可分为核心逻辑、分步原理及关键细节三部分:
一、核心逻辑:烃类的极性差异是分离基础
液体石油产品(如汽油、柴油、石脑油等)的烃类组成主要包括三类,其极性由弱到强排序为:饱和烃(烷烃 + 环烷烃)< 烯烃 < 芳烃
吸附剂(仪器核心耗材,通常为硅胶)对分子的吸附力与分子极性正相关:极性越强,吸附力越强,越难被洗脱剂带走;极性越弱,吸附力越弱,越容易被洗脱。利用这一特性,样品中的不同烃类会在吸附柱中被 “分层分离",再通过荧光指示剂标记各层边界,即可实现定量。
二、分步工作原理(以经典荧光指示剂吸附法 FIA 为例)
仪器的工作流程与原理紧密绑定,核心步骤如下:
1. 样品预处理与进样
原理前提:需保证样品无水分、无机械杂质(避免干扰吸附分离),通常取 0.5~1.0mL 均匀样品(体积精确控制,直接影响定量准确性)。
操作:将样品与少量 荧光指示剂 混合(指示剂为多种荧光染料的混合物,可分别与不同烃类结合),通过进样器缓慢注入填充好硅胶的吸附柱顶部。
2. 吸附柱的分离作用(核心步骤)
吸附柱是分离的关键部件,柱内填充高活性硅胶(吸附剂),底部铺垫少量玻璃棉防止硅胶流失。
样品进入吸附柱后,烃类分子会快速被硅胶表面吸附:
饱和烃(极性最弱):吸附力最弱,仅短暂吸附后即被后续洗脱剂 “顶开";
烯烃(极性中等):吸附力介于饱和烃与芳烃之间,吸附 - 脱附平衡后移动速度较慢;
芳烃(极性强):吸附力强,牢牢吸附在硅胶表面,需更多洗脱剂才能推动。
3. 洗脱剂的推动与分层
向吸附柱顶部缓慢加入 洗脱剂(通常为异辛烷或正庚烷,极性极弱),洗脱剂的作用是 “溶解并推动" 被吸附的烃类向下移动:
洗脱剂先溶解吸附柱顶部的烃类,形成 “流动相";
由于吸附力差异,不同烃类的移动速度不同:
→ 饱和烃移动最快,向下迁移;
→ 烯烃次之,跟随饱和烃后移动;
→ 芳烃移动最慢,留在柱体上部。
最终在吸附柱内形成 三层清晰的色带(自上而下依次为:饱和烃带、烯烃带、芳烃带)。
4. 荧光指示剂的显色定位(可视化关键)
荧光指示剂的特性:混合指示剂中不同组分分别与饱和烃、烯烃、芳烃特异性结合,且在 紫外光照射下 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(如:饱和烃带显蓝色、烯烃带显绿色、芳烃带显黄色,具体颜色随指示剂型号略有差异)。
原理:未结合烃类的指示剂会被硅胶强烈吸附在柱顶,而结合了烃类的指示剂会随烃类色带移动,从而在紫外灯下清晰标记出各烃类的边界(避免因烃类本身无色导致无法区分)。
5. 体积测量与定量计算
当各烃类色带边界稳定(通常洗脱至芳烃带底部接近吸附柱出口)时,停止洗脱,测量总样品色带长度(或体积)及各烃类色带的长度(或体积)。
定量公式:某烃类含量(体积分数)= 该烃类色带体积 / 总样品色带体积 × 100%
仪器通常自带刻度吸附柱或电子读数装置,直接读取体积数据并自动计算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