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duct category
一、按使用场景细化校准周期
高频使用场景(每日 1-3 次或每周≥5 次):校准周期缩短至 6 个月。频繁启停会加速温度传感器、制冷系统的精度漂移,需缩短校准间隔。
中频使用场景(每周 2-4 次):按常规 12 个月 校准一次。使用强度适中,仪器稳定性相对可控,遵循标准推荐周期即可。
低频使用场景(每月≤3 次):可延长至 12-18 个月,但需在每次使用前做简易验证(如用标准物质测试偏差)。
恶劣环境场景(温湿度波动大、粉尘多、振动频繁):无论使用频率高低,均按 6 个月 校准。环境干扰会直接影响仪器精度,需强化校准频次。
二、校准核心项目(必须覆盖)
温度传感器校准:重点校准冰点附近温度(-60℃至 0℃区间),允许误差≤±0.1℃。
制冷速率校准:验证降温速率是否符合标准(如 GB/T 2430 要求的均匀降温),偏差需≤±0.5℃/min。
控温稳定性校准:在设定温度下恒温 30 分钟,记录温度波动值,波动范围需≤±0.2℃。
样品容器适配性校准:确认容器放置后,温度传感器能准确接触样品,无测温偏差。
三、校准依据与执行要求
必须遵循的标准:国内执行 GB/T 2430《喷气燃料冰点测定法》,国际执行 ASTM D2386《航空燃料冰点标准试验方法》,校准流程需贴合标准中的精度要求。
校准机构要求:需由具备计量认证(CMA)或实验室认可(CNAS)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执行,确保校准结果有效。
校准记录留存:校准后需获取校准证书,明确校准项目、偏差值、合格结论,证书留存期限≥3 年。
四、触发提前校准的特殊情况
仪器出现数据异常:同一批次样品多次测定结果偏差超过 ±0.3℃,或与标准样品的已知冰点偏差过大。
仪器经过维修:制冷系统、温度传感器、控制主板等核心部件维修或更换后,需立即校准。
长期闲置后重启:仪器停用超过 3 个月,重新启用前需完成校准,避免部件老化导致精度漂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