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duct category
一、温度控制:核心影响因素
温度直接改变润滑油的黏度,而黏度会决定气泡的上升和消散速度,是影响精度的首要变量。
水浴控温精度:若仪器控温精度未达标准(如要求 ±0.5℃却实际波动 ±1℃以上),会导致油样黏度不稳定。例如,温度偏高时油黏度降低,气泡消散加快,空气释放值偏小,反之则偏大。
空气预热温度:通入的压缩空气若未预热至与油样温度一致(如油样 50℃,空气仅 30℃),会引发油样局部温度波动,破坏气泡消散的稳定环境,导致计时偏差。
恒温时间不足:油样放入水浴后未充分恒温(如要求恒温 30 分钟仅恒温 10 分钟),油样内部温度不均,气泡在不同区域消散速度不同,结果重复性差。
二、气路系统:决定气泡状态一致性
气路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影响 “空气混入量" 和 “气泡均匀度",而这两个指标是后续计时的基础。
空气压力波动:若气源压力不稳定(如标准要求 19.6kPa,实际波动 ±2kPa),会导致单位时间内通入的空气量不一致 —— 压力高时混入气泡多,消散时间变长;压力低时混入少,时间变短。
气源洁净度:若气源含油、含水或杂质,会污染油样(如油分附着在气泡表面,减缓消散),或堵塞通气扩散器,导致气泡大小不均(大泡消散快、小泡消散慢),破坏测试的初始条件。
扩散器状态:扩散器(通气孔)若磨损或堵塞,会改变气泡的生成大小 —— 孔径变大则气泡偏大,计时结果偏小;孔径堵塞则气泡分布不均,结果波动大。
三、样品预处理:确保初始状态统一
油样本身的状态若不一致,即使仪器参数稳定,精度也会受影响。
样品均匀性:油样若分层、含杂质或残留气泡(如取样时剧烈摇晃),会导致初始气泡量无法统一 —— 残留气泡多的样品,实际需消散的气泡少,测试时间偏短。
样品用量准确性:若试管中油样量未达标准(如要求 180mL 仅加入 160mL),会改变空气与油的接触比例,导致混入的气泡浓度不同,结果缺乏可比性。
样品老化程度:若油样在测试前已氧化、劣化(如长期暴露在空气中),其黏度和表面张力会变化,气泡消散规律改变,无法反映油品真实的空气释放性能。
四、仪器硬件:精度的基础保障
仪器核心部件的性能直接决定测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。
传感器灵敏度:用于判断气泡体积达 0.2% 的传感器(密度传感器或光电传感器),若灵敏度下降(如光电传感器被油污遮挡),会延迟或提前触发计时,导致时间偏差。
计时系统精度:仪器的计时模块若存在误差(如每秒快 0.1 秒),测试时间越长,累积误差越大 —— 例如 30 分钟测试会产生 18 秒偏差,远超行业允许的误差范围(通常 ±5 秒内)。
试管清洁度:测试试管若残留前次油样的油污,会改变新油样的表面张力,导致气泡附着在管壁,消散速度变慢,测试时间偏大。
五、操作规范:避免人为误差
人为操作的规范性是减少偶然误差的关键。
通气时间控制:若未严格按照标准控制通气时间(如要求 7 分钟却仅通气 5 分钟),会导致油样中混入的气泡量不足,计时结果偏小。
试管放置位置:试管若未全浸入水浴(如部分管壁暴露在空气中),会导致油样局部温度偏低,气泡消散变慢,结果偏大。
读数时机判断:若依赖人工读数(部分老旧仪器),操作人员对 “气泡达 0.2%" 的判断存在主观差异,会导致不同人测试的结果不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