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duct category
红外光谱仪是进行物质结构分析、成分鉴定的精密仪器,其操作、维护和样品处理均需严格遵循规范,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、延长仪器使用寿命并确保操作安全。以下是红外光谱仪使用过程中的核心注意事项,按环境要求、样品制备、操作流程、维护保养、安全规范五大维度分类说明:
一、 实验环境控制:仪器稳定运行的基础
红外光谱仪对环境敏感,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检测精度和仪器寿命,需重点控制以下 4 点:
湿度控制(关键)
环境相对湿度需严格控制在 40%~60% 之间,最高不超过 70%。
潮湿环境会导致光学元件(如光栅、检测器、KBr 窗片)受潮发霉、性能下降,甚至引发电路短路。需配备高效除湿机,并定期检查仪器内置干燥剂(如变色硅胶,失效后及时更换)。
温度控制
环境温度保持在 15℃~25℃ ,且温度波动≤±2℃/ 小时。
温度剧烈变化会导致光学部件热胀冷缩,影响光路稳定性,同时干扰检测器的信号输出。
洁净与防干扰
仪器需放置在洁净、无粉尘的实验室,避免样品室和光学系统被污染(粉尘会产生杂散光,影响谱图质量)。
远离强电磁场(如大型电机、变压器)和剧烈振动源(如离心机、真空泵),防止电路干扰和光路偏移。
气体氛围(针对高分辨率或特殊测试)
若测试样品在中红外区有弱吸收,或需排除 CO₂、H₂O 的干扰(二者在红外区有强特征吸收峰),需向样品室和光学系统通入干燥的惰性气体(如 N₂、Ar)。
二、 样品制备: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的核心
样品的状态、纯度、处理方式直接决定谱图的可靠性,不同状态样品需遵循对应的制备规范:
通用要求
样品需干燥无水分:水分的红外吸收峰(~3400 cm⁻¹ 宽峰、~1640 cm⁻¹ 尖峰)会严重干扰样品峰,固体样品需在 105℃烘箱中烘干(不耐热样品可真空干燥),液体样品需用无水硫酸钠脱水。
样品需纯度较高:杂质会产生额外吸收峰,导致谱图解析错误,一般要求样品纯度≥98%(定性分析可适当放宽,但需明确杂质信息)。
避免腐蚀性、毒性、挥发性样品:腐蚀性样品(如强酸、强碱)会损坏样品室、窗片或检测器;挥发性样品需在密封样品池中测试,防止污染仪器;毒性样品需在通风橱内处理,做好防护。
固体样品制备
压片法:样品与 KBr(光谱纯,在中红外区无吸收)按 1:100~1:200 比例混合研磨至粒径≤2μm(避免散射光干扰),在压片机中加压(8~15 MPa)制成透明薄片。需注意 KBr 易吸潮,需提前在 120℃烘干并保存在干燥器中。
糊状法:将样品研磨后与液体石蜡(或氟油,避免与样品反应)混合成糊状,涂在 KBr 窗片上测试。适用于不溶于溶剂、不耐热的固体。
薄膜法:将样品溶于合适溶剂后,涂在玻璃片上晾干成膜,再剥离后固定在样品架上测试。适用于聚合物类样品。
液体样品制备
液体池法:根据样品极性选择窗片材质(极性样品用 CaF₂窗片,非极性样品用 NaCl 窗片,强腐蚀性样品用 ZnSe 窗片),将样品注入液体池(厚度 0.01~0.1 mm),密封后测试。测试后需立即用溶剂冲洗液体池,晾干后存放。
涂片法:将少量纯液体直接涂在 KBr 窗片上,形成均匀薄膜后测试(适用于粘稠液体)。
气体样品制备
需使用专用气体池(带进气 / 出气口),将气体样品通入池中并密封,确保池内无空气残留(尤其是 H₂O 和 CO₂)。气体池需定期检漏,避免样品泄漏。
三、 仪器操作流程:规范操作防损坏
开机与预热
严格按仪器说明书顺序开机:先开稳压电源,再开仪器主机,最后启动软件。
开机后需预热 30~60 分钟(尤其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,需等待检测器和干涉仪稳定),未预热直接测试会导致谱图基线漂移、噪声增大。
参数设置与基线校正
根据样品类型设置测试参数:扫描范围(中红外常用 4000~400 cm⁻¹)、扫描次数(一般 16~32 次,扫描次数越多,信噪比越高)、分辨率(常用 4 cm⁻¹,高分辨率测试可设 2 cm⁻¹)。
每次测试前必须进行基线校正:在无样品状态下扫描背景(扣除空气、仪器本身的吸收),背景与样品测试的环境、参数需一致,否则会引入误差。
样品测试
放置样品时需轻拿轻放,确保样品对准光路中心,避免触碰窗片(手上油脂会污染窗片,产生杂峰)。
测试过程中避免打开样品室盖,防止环境干扰。若样品有挥发性或毒性,需确认样品室密封良好。
关机流程
先关闭软件,再关闭仪器主机电源,最后关闭稳压电源。
若仪器配备真空泵(如某些高真空样品池),需先关闭真空泵,再断开电源。
长期不用时,需将样品室内放置干燥剂,并用防尘罩覆盖仪器。
四、 维护保养:延长仪器寿命的关键
日常清洁
样品室:每次测试后用干净的脱脂棉蘸无水乙醇擦拭样品室内壁和样品架,去除残留样品或粉尘。
光学窗口:若窗片被污染,用镜头纸蘸无水乙醇轻轻擦拭(避免划伤窗片),严禁用手直接触摸。
仪器外壳:用干布擦拭,避免水或溶剂渗入仪器内部。
定期校准
波长校准:每半年至一年用标准物质(如聚苯乙烯薄膜,特征峰位置明确)进行校准,确保谱峰位置准确。
强度校准:若测试定量分析,需定期用标准样品校准吸光度的线性关系。
建议由专业工程师进行定期维护校准。
耗材更换
干燥剂:样品室和仪器内置的干燥剂(如变色硅胶)变为粉色时立即更换。
检测器:部分检测器(如汞镉碲 MCT 检测器)需定期补充液氮(若为液氮制冷型),需确保液氮充足,避免检测器损坏。
液体池密封圈:若液体池泄漏,需及时更换密封圈,防止样品腐蚀窗片。
长期闲置维护
每月开机预热 1~2 次,每次 2 小时,防止电子元件老化和光学部件受潮。
样品室内放置足量干燥剂,仪器外罩防尘罩,并存放在干燥、洁净的环境中。
五、 安全规范:保障人身与仪器安全
电气安全
仪器必须接地良好(接地电阻≤4Ω),防止漏电或电磁干扰。
严禁湿手操作电源开关,仪器附近避免放置水杯等液体容器,防止水渗入电路。
若仪器出现异常响声、冒烟或异味,立即断电并联系维修人员,严禁自行拆卸。
样品安全
处理易燃、易爆样品(如乙醇、丙酮溶液)时,需在通风橱内操作,远离火源,样品池需密封防止挥发。
毒性样品(如苯、甲醛)需佩戴手套、口罩,测试后及时清理样品残留,通风换气。
检测器安全
MCT 检测器对光敏感,开机状态下严禁打开样品室盖(强光会损坏检测器),关机后需等待检测器冷却至室温再断开电源(针对液氮制冷型)。
液氮使用安全
补充液氮时需佩戴防冻手套和护目镜,避免液氮溅到皮肤(导致冻伤)。
液氮罐需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,避免液氮挥发产生的氮气导致缺氧。
六、 数据处理与记录
测试完成后需及时保存原始谱图数据,记录测试参数(扫描范围、分辨率、扫描次数)、样品信息(名称、纯度、制备方法)和环境条件(温度、湿度),便于后续谱图解析和数据追溯。
谱图解析时需排除背景干扰峰(如 H₂O、CO₂、溶剂峰),避免误判。
遵循以上注意事项,可有效保证红外光谱仪的检测精度,延长仪器使用寿命,并规避操作风险。若遇到异常情况(如谱图基线异常、仪器报错等),应先查阅说明书,无法解决时及时联系厂家工程师,切勿自行拆解维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