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duct category
一、校准记录的核心内容与规范要求
1. 记录内容的完整性
校准记录需包含以下关键信息,确保可追溯性:
仪器基本信息:设备名称、型号、编号、生产厂家、购置日期等;
校准信息:校准日期、校准周期、校准方式(内部 / 外部校准)、校准依据标准(如 GB/T 6682、HJ 84 等);
校准过程:使用的标准溶液 / 物质(浓度、有效期、证书编号)、校准仪器(如标准 pH 缓冲液、电导率标准液)、校准步骤及数据记录;
结果与判定:各参数校准结果(如 pH、电导率、溶解氧等的实测值与标准值偏差)、是否符合精度要求(如 ±5% FS 以内)、校准结论(合格 / 不合格);
人员与签名:校准人员、复核人员签名及日期,外部校准需附校准机构资质与证书编号。
2. 记录格式与规范
采用标准化表格(可参考 ISO 17025 体系模板),避免手写潦草或随意涂改;
数据记录需精确到仪器最小分度值,如 pH 值记录到 0.01,电导率记录到 0.1 μS/cm;
若记录有误,应采用 “划改法" 修正:在错误数据上划单横线,旁注正确值并签名,禁止使用修正液或涂黑。
二、校准记录的处理流程
1. 校准前:准备与确认
核对仪器上次校准日期,确保未超校准周期(通常为 3-12 个月,依据行业标准或仪器说明书);
检查标准物质的有效性(如标准溶液是否在保质期内,证书是否更新)。
2. 校准中:实时记录与复核
按校准规程逐项操作,同步填写原始数据,避免事后补记;
校准完成后,立即计算偏差值,对比仪器精度要求(如电导率校准误差≤±1%),若超出范围需重新校准或报修。
3. 校准后:整理与归档
结果审核:由技术负责人或授权人员审核记录,重点检查:
数据逻辑是否合理(如温度补偿后电导率值是否符合理论范围);
校准结论是否明确,不合格时是否附处理措施(如仪器维修、重新校准)。
归档保存:
纸质记录需装订成册,存放于干燥、防火的档案柜,电子记录需备份至专用服务器或云端,禁止随意删除;
保存期限通常为 3-5 年(或按行业规定,如环保监测数据需保存 6 年),以便应对监管检查或质量追溯。
三、特殊情况处理与追溯管理
1. 不合格校准的处置
若校准结果不合格,需立即标记仪器为 “停用" 状态,记录问题原因(如电极老化、标准液污染),并安排维修或更换部件;
维修后需重新校准,记录维修过程与二次校准结果,必要时追溯上次校准至本次校准期间的检测数据有效性(如对超标数据重新检测)。
2. 记录的追溯与应用
当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时,可通过校准记录核查:
校准周期内仪器是否稳定(如对比多期校准数据的偏差趋势);
标准物质是否失效(如某次校准后数据波动,可能因标准液配制错误);
定期汇总校准记录,分析仪器性能趋势(如 pH 电极响应时间是否变长),为仪器维护或更新提供依据。
四、合规性与标准依据
国家标准:校准记录需符合《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》(CNAS-CL01)、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》等要求;
行业规范:如环保领域需遵循《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》(HJ 494)、水利行业需符合《水环境监测规范》(SL 219),确保记录格式与内容满足监管要求。
五、总结:校准记录的核心价值
正确处理校准记录不仅是合规性要求,更是保障水质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基础。通过完整、规范的记录管理,可实现仪器状态的全程追溯,降低检测误差风险,为环境监测、工业生产等领域的水质分析提供可靠支撑。